邹元爔

-----------

出生年

1915年

-----------

留学国家

美国

-----------

籍贯

浙江省

邹元爔(1915—1987)  留学美国,博士。浙江平湖人。

193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42年赴美国留学,在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化学冶金,

194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任南京钢铁管理会工程师,后去浙江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所所长、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曾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冶金物理化学和半导体材料学研究,和周仁、周行健一道开展的球墨铸铁研究成果,

195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对包头铁矿高炉冶炼中氟的形态和冶炼过程得出了全面的科学数据,为高炉设计和冶炼理论分析提供了依据,使包钢得以投入全面开发,此项成果获

1983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57年承担了攀枝花铁矿冶炼试验任务。

1960年代后,致力于半导体材料及有关金属的物理化学研究。

著有《冶金熔体热力学的若干研究》、《砷化镓中某些深能级缺陷的相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