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1893—1941) 留学美国、英国,硕士。原名赞堃,又名叔丑,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原籍福建龙溪,生于台湾台南。
幼习经史,1906年肄业于广东韶午讲习所,复入随宦中学堂。1912年开始在福建省立第二师范、缅甸仰光华侨学校等校任教。1917年入北京燕京大学读书,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作家。1922年于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毕业,获神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宗教史和宗教哲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4年转赴英国入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及民俗学,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次年归国途经印度作短期逗留,研究梵文及佛学。
1927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文学院及宗教学院教授,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讲授印度哲学、人类学。1935年离京赴香港大学任中文学院主任兼教授。抗战爆发后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等职,积极参加救亡运动。
作品有小说《缀网劳蛛》、《换巢鸾风》、《商人妇》、《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杂感集》;
学术论著《大藏经索引》、《印度文学》、《中国道教史》(上卷);译著《二十夜间》、《太阳底下降》等。另有《许地山选集》两卷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