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宝(1918--2002) 留学美国,博士。江苏泰兴人。
1940年中央大学农化系毕业。1947年去美国留学,1949年、1951年相继获华盛顿大学硕士、西部保留地大学博士学位。
留学期间,发现了许多酶和新的代谢途径,其中包括胞嘧啶核苷脱氨酶,核苷水解酶和尿嘧啶氧化酶,确定了辅酶A中第三个磷酸的位置,并在鸽苷中发现了去磷酸辅酶A的激酶,首创了用钨酐酶使辅酶Ⅰ直接变为辅酶Ⅱ的大规模制备方法,并为世界各大采药厂采用。
1951年-1954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54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美国《分析生化杂志》编委,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约翰.霍普金斯学会会员,促进生物学医学研究中法协会中方会员。为中国核酸研究、生产和教学的创始人,领导并参加世界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力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研究,这是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及人工合成胰岛素后所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就,使我国在合成生物大分子方面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项研究对于解释核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进一步了解遗传和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带动了我国核酸类药物包括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和应用。
科研成果“核酸新味精的实质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奖1984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著有《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核糖核酸化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