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佩松(1903--2001) 留学美国,博士。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1925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27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1928年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深造,主攻植物生理,193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任美国哈佛大学生理教研室研究员、教员。
1933年回国,历任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贵阳医学院生化系筹备委员、教授。1938年在昆明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兼植物生理室主任。1946年任北京清华大学农学院教授兼院长,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所北京大学工作组研究员兼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主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生理室研究员兼主任。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任副所长,1979年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呼吸代谢控制与被控制理论的创立人。在国内最早开创了从氧化还原酶角度开展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1951年与外国学者同时证明了碳酸酐酶在叶绿体的存在。1956年与同事发现水稻幼苗中存在的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1958年首次证明了高等植物体内适应酶的形成。1950年代根据呼吸代谢研究结果,提出了“湿润育秧法”。1979年首次确定了高等植物在底物氧化水平上和末端氧化水平上的途径是多途径的。1981年发现了植物叶绿体类囊体膜有8条叶绿素一蛋白质复合物和一条新的叶绿素一蛋白质复合带。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获得科学奖9项。著有《现代中国植物生理学工作概述》、《中国植物生理学50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