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鹤绂

-----------

出生年

1914年

-----------

留学国家

美国

-----------

籍贯

山东省

卢鹤绂(1914--1997)  留学美国,博士。字合夫,山东掖县人。

1932年入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学习,1936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留学,1938年获硕士学位,194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等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物理学名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相对沦天体物理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理论物理、核物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成果有1938年通过实验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否定了前人用热离子发射在质谱仪中测量轻同位素丰度比的结果,发明了时间积分法,测定了锂7.6丰度比,被国际会议选为同位素表上的准确值;1940年首次试制成低气压约缩辉光放电纵向获取硼离子束;1941年设计研制成6度聚焦高强度质谱仪;1946年研究出估算原子弹和原予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与事实相符合,并被国际上承认为该法第一个发表者。1949-1956年发展了可压缩流体的粘滞性理沦,提出了体积粘滞性的合理定义,被国际上广泛应用,其中一个基本方程被称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

译著主要有《原子物理学》(苏联史包尔斯基著)、《积分方程的应用》(苏联米哈林著)等。编译《爱因斯坦论著选编》。编著有《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原理讲述笔记》、《核物理》、《受控热核反应(理论基础及探索成就》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在氢及三氟化硼的低压紧缩弧放电中离子的纵向提取》、《关于同位素的丰度比》、《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重核二分之欠对称》、《柱形片状等离子体的稳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