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其端(1906-1990)留学日本,解剖学家,内蒙古医学院二级教授。河北省南宫县人。
1925年入北平大学医学院学习,1931年毕业,先后在北大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任解剖和组织学助教及解剖学讲师,1937年任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研究员,1938年去北大医学院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40年去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学习解剖学一年,1941年回国后,仍回北大医学院(后改为北京医学院)任教授,1943-1945年兼任北京卫生行政学院解剖学、组织学教授兼主任。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任卫生部解剖学名词委员会委员,1956年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特约编审,内蒙古医学院二级教授,解剖教研室主任、医疗系主任、基础部主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委委员、专家组副组长,内蒙古自治区防疫指导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论文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内蒙古自治区解剖学分会理事长,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伦敦国际解剖学名词委员会函约委员。
一直从事解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论文有《金鱼绒球微细构造》《中国人上肢皮静脉》《红血球的血红素内结晶和构造》《金鱼的变色试验》《关于鼻额缝》《睾丸下降的一例》《杀死和麻醉死肝组织学的检查》《关于骡、曷、牛、骆驼和其他动物的小肠绒毛》《关于小肠绒毛上皮脱落和基础膜》《小肠肌层和输胆总管十二指肠端的关系》《腋动脉分枝的变化》《脑、颅骨颅型的测量检查》《几种鸟类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的比较检査》《面颅骨颅型的测量检查》《形态结合机能自然唯物辩证对立统一性在自然科学上的应用问题》等。合编敬材《人体系统解剖实习方法》《人体系统解剖教材》《人体组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