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强(1899--1968) 留学德国,博士。广东梅县人。
1922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
1923年赴德国攻读病理学,1925年获慕尼黑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院长等职。
1949年后历任中山医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山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卫生部科学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从事病理学研究和教学,是国内卓有成就的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在尸体解剖方面经验丰富,早在1930年代就进行了中国人血型的研究,阐明了华支睾虫与胆管的关系。
1960年代初期提出了“肝炎-肝硬化-肝癌”的病因学及发病模式,而国外学者在其后若干年才提出类似见解。晚年致力于肿瘤病理学的研究,重点研究广东多发的鼻咽癌,首次在国际上系统地阐述了鼻咽癌的组织类型、组织发生学及其生物学特性,引起国内外学者重视。
指导编写《病理尸检手册》,主编《病理解剖学总论》和《病理解剖学各论》。主要论文有《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广东血型的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