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昱(1904--1988) 留学德国,博士。河南汲县人。
1928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34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曾赴瑞士随矿床地质学家P·尼格里(Niggle)参加野外考察。
1937年6月获柏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埃菲尔德与库尔木巴赫之间士林根林区与弗兰肯林区南部前沿地质研究》,发表于德文版《大地构造学研究》;7月赴苏联莫斯科参加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会后到乌拉尔、巴库、第比利斯、比利时、苏格兰等地考察;11月回国。先后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大学、重庆大学教授,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东北地质调查总队队长,华北地质局、北方总局总工程师,全国区域地质测量局技术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等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是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荣誉理事。长期从事大地构造、区域地质以及大地构造对矿产生成关系研究。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并发现兰闪石片岩,肯定中国大陆曾在古生代以来发生过板块构造运动;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巨幅国际性地质图——《1:500万亚洲地质图》,受到国际好评,获1982年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著有《四川西康地质矿产志》、《“康滇地轴”地质构造发展史的研究》、《试谈板块构造》、《从板块构造观点论地槽》、《中国板块构造与内生矿床》、《论地体》及《对威尔森旋回与地槽造山带关系之商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