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光焘(1898—1964) 留学日本、法国。浙江衢县(今衢州)人。
1918年8月考取公费赴日留学,初进东京东亚日语预备学校补习日语,1919年4月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参加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1924年毕业回国,先在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教书,同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并在上海学艺大学兼课。1926年任上海立达学园中文专修科主任,兼任上海暨南大学讲师。1927年任上海劳动大学教授兼编辑。
1929年,赴法国里昂大学留学。“九一八”事变后,辍学回国,参加文化界抗日活动,加入“左联”,并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32年起先后任安徽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
1949年后,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等。还先后任江苏省文化局局长、江苏省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并曾任第三届全国政协特邀委员。
早期从事创作,在《创造》杂志上发表过小说多篇,其中《疟疾》和《曼蓝之死》被收进《中国新文学大系》。1930年代积极参加中国文法革新问题的讨论,在《体系与方法》等论文中提出了“广义形态说”;1950年代在所做的学术报告《汉语词类研究中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又发展了此说。1959年发表《言语有阶级性吗?》(合作)一文,与高名凯一道发起并主持了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语言与言语问题的讨论。
著有《方光焘浯言学论文集》、《语法论稿》。还曾组织翻译丹麦哥本哈根学派的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1992年《语法论稿》获“吴玉章奖金”一等奖。 |